菜单
菜单
文章目录
  1. 选择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2. (二)多项选择题
    3. 模拟试题答案:
    4. (一)单项选择题:
    5. (二)多项选择题:
    6. 模拟试题答案:
    7. (一)单项选择题
    8. 二、多项选择题
    9. 模拟试题答案:
    10. (一)单项选择题
    11. (二)多项选择题
    12. 模拟试题答案:
    13. (一)单项选择题
    14. (二)多项选择题
    15. 模拟试题答案:
    16. (一)单项选择题
    17. (二)多项选择题
    18. 模拟试题答案:
    19. (二)多项选择题
    20. 模拟试题答案:
    21. (一)单项选择题
    22. (二)多项选择题
    23. 模拟试题答案:
    24. 一、单项选择题
    25. 二、多项选择题
    26. 一、单项选择题
    27. 二、多项选择题
    28. 参考答案:
    29. 一、单项选择题
    30. 二、多项选择题
    31. 答案:
    32. 一、单项选择题
    33. 答案
    34. 一、单项选择题
    35. 二、多项选择题
    36. 答案
    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3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2.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3. 第六章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4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4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48. 绪论
    49. 第二章
  2. 简答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求是
C. 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 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笛卡尔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斯密 B.李嘉图
C. 马歇尔 D. 萨缪尔森
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 圣西门 B. 傅立叶
C. 欧文 D. 费希特
\5.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 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 )
A. 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
B. 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
C. 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
D. 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C 3.A 4.A 5. C 6. B 7. A 8. C 9. 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 3.AB 4.ABC 5.BCD 6.BCD 7.CD 8.BCD 9.ABCD 10.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1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小康的过程中:()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5.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的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16.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7.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18.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19.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20.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唯一的 B.人脑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2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
23.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
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时变化发展的
24.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矛盾分析方法 B.科学的实践观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26.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
27.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8.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2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0.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抽象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3.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4.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有:()
A.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 B.结构——功能方法
C.模型化方法 D.理想化方法
5.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
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
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0.联系的重要形式有:()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11.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1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B.阶级斗争
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 D.化学化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6.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7.下列关于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一切规律都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 B.人类不能选择规律
C.人类不能改造规律 D.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能力摆脱规律的支配
18.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19.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2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否认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急躁冒进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A.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和准备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D.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21.二元论的错误有:()
A.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B.最终仍然属于唯心主义
C.认为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本原 D.否认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22.关于物质和存在,正确的说法有:()
A.万事万物的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都具有可知性
2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离子和场 B.生产关系 C.人的阶级属性 D.经济基础
24.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承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25.联系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C.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7.发展的特点有:()
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
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8.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
29.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3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具体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A 5.A 6.C 7.B 8.A 9.B 10.C 11.B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A 19.D 20.A 21. A 22.C 23.A 24.C 25.B 26.B 27.D 28.B 29.B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CD 4.ABCD 5.AC 6.ABCD 7.AD 8.ABD 9.ABCD 10. ABCD 11.ABC 12.ABCD
13.ABC 14.BD 15.ABD 16.BD 17.BC 18.AD 19.BCD 20.ABD 21.ABC 22.ABCD 23.ABC 24.CD
25.ABD 26.ABCD 27.ABD 28.ABC 29.ABCD 30.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反映论的观点 B.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2.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 认识的主体是指( )
A. 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
A. 一切客观实在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 一切社会存在 D. 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4.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5.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直接性、形象性 B. 逻辑性、综合性
C. 间接性、抽象性 D. 真理性、主观性
6.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 直接性和形象性 B. 间接性和抽象性
C. 客观性和实在性 D. 具体性和历史性
7.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8.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 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9.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0. 真理是指(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 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 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11.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 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1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 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4. 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5.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6.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 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 具体化 B. 理论基础
C.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 理论形式
18.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 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 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2.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
A.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B.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C. 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D.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3.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A. 没有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 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 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D.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 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
A. 唯心论 B. 经验论 C. 唯理论 D. 二元论
6.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 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B. 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D. 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7.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 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 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8. 任何真理都是( )
A. 客观真理 B. 相对真理 C. 绝对真理 D. 具体真理
9. 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
  A. 真理中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
  B. 真理是对世界某些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 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D.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10.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D.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1.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12.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
C.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3.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
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D.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目的性、多样性
1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 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B 5.B 6.D 7.A
8.B 9.A 10.B 11.D 12.B 13.A 14.A
15.B 16.C 17.B 18.D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BCD 3.AB 4.CD 5.BC
6.ABC 7.ABCD 8.ABCD 9.BC 10.ABCDE
11.AB 12.BCD 13.ABCD 14.BCD 1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3. 阶级( )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4.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
A.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科学技术 B.生产资料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政治制度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8.地理环境( )
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的性质 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
A.活跃的、革命的因素 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人的需要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 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16.社会经济结构是指
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D.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总和
1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自身的完善 B.它的阶级性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18. 杰出人物的产生( ) 
A.纯粹是必然的 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9.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3.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24.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
2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在于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改革 C.阶级斗争  D.社会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 )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
C.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
2.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是人们( )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 B.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C.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D.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
4.科学技术( )
A.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B.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C.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5. 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
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7.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途径有( )
A.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B.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推动科技发展 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8.社会形态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C. 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暨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11.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
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
A. 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 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12.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人们当前生产实践的既定前提和物质基础
D.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它们 ( )
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A 7.D 8.D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18.C 19.D 20.A
21.B 22.B 23.C 24.B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 3.ABD 4.BCD 5.ABD 6.BCD 7.BCD 8.AC
9.ACD 10.AB 11.ABC 12.AB 13.ABC 14.CD 1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2.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5.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6.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的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的变化是(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7.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8.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9.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深打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了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 )
A.蔬菜价格放开 B.蔬菜供不应求 C.蔬菜价值在增大 D.蔬菜运费增加
10.把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速度
11.某资本家投入资本1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80万元,劳动力20万元),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价值130万元,其剩余价值率为( )
A.100% B.150% C.200% D.250%
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的( )
A.具体劳动而升值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C.抽象劳动而升值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13.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
A.商品价值 B.商品价格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5.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A.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价值如何增值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7.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2000,剩余价值也是2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3000,这时社会总资本( )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1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
19.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C.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D.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20.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 )
A.分权制衡形式 B.股份制形式 C.“参与制”形式 D.垂直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是同质
D.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2.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
A.商品本身的价值 B.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C.货币的价值 D.市场供求关系
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4.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 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 )
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 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D.是使用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7.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资本的构成 B.平均利润率的大小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9.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
A.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式 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C.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D.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B 3. A 4. D 5.D 6. C 7. B 8. D 9.C 10. C 11. B 12. B 13. D 14.D 15. C
\16. D 17. B 18. D 19. D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CD 3. ABD 4. ACD 5. ACD
\6. ABC 7. CD 8. ACD 9.AC 10. 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5.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
A.生产资本 B.商品资本
C.借贷资本 D.国家资本
\16.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
A.商品资本国际化 B.产业资本国际化
C.借贷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17.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腐朽的资本主义 B.寄生的资本主义
C.过渡的资本主义 D.发展的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C.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 D.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
2.垄断阶段存在的竞争有(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4.垄断利润来自于(   )
A.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以获取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C.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D.通过国际不等价交换,占有其它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5.垄断组织形式包括(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6.垄断价格是( )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7.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
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C.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D.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公有、合营的企业
C.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1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私人资本输出 D.国家资本输出
11.资本输出对于资本输出国的重要作用是( )
A.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带来巨额利润和利息
B.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
C.成为增强同各国的友谊、履行国际义务的主要方式
D.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的主要手段
12.资本输出对于资本输入国来说( )
A.促进了输入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对输入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
C.给输入国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D.带动输入国建设了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13.跨国公司( )
A.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大型垄断企业
B.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C.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
D.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
14.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   )
A.华沙条约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5.经济全球化( )
A.使世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B.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C.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别国经济的依赖
  D.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A 6.B 7.B
8.C 9.B 10.B 11.A 12.D 13.D 14.B
15.B 16.C 17.B 18.A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D 7.ACD 8.ABD 9.AC 10.AB
11.ABD 12.ACD 13.ABCD 14.BC 1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 )
A.封建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农民起义
2.“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和平过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D.暴力革命只是偶然的辅助形式
3.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
C.“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D.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4.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消灭资产阶级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取得国家政权 D.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
A.超阶级的全民代表 B.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军政集团
C.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D.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7.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社会主义是( )
A.一场历史谬误 B.历史发展的必然
C.一种用词问题 D.精致平均主义
9.请按时间排列下列事件的正确顺序(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
  ②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
  ③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10.“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此材料出自那一部著作?(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二)多项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形态包括( )
A.古代的平均主义思想 B.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D.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专政是( )
A.人类社会最后的、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目标的国家政权 D.实行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政权
3.社会主义民主是( )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人民民主
C.无产阶级专政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 )
A.农民斗争的高涨 B.伟大人物的出现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工人运动的发展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
A.工人阶级先锋队 B.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C.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D.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D   7.A 8.B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 ABCD 4.CD 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个思维方法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
B. 近代形而上学的方法
C. 黑格尔的方法
D.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3.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 “各尽所能 ,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 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界定正确的有:()
A.一种科学理论 B. 一种社会制度 C. 一种现实运动 D.一种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阶级和国家消失
\3. 之所以说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作出的结论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 , 自由王国指的是:()
A. 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 下列社会状态属于必然王国的有:()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模拟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D)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D)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观点 (D)
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B)
6.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C.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D.有些唯心论者是可知论,有些唯心论者是不可知论 (D)
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 (C)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不起作用 (C)
9.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C)
10.客体指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C)
11.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C)
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D)
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D)
14.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D)
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
16.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C)
1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1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
D.认识受认识主体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D)
1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错误没有原则界限 B.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是真理
C.不同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D)
20.假象是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C)
21.认识对实践具有
A.决定作用 B.检验作用 C.指导作用 D.中介作用 (C)
2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C)
2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D)
24.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B.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C.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D.改造客观世界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25.下列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有
  ①修身养性②经济体制改革③脱贫致富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26.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阶级立场 D.价值观 (A)
2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
A.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然地改造了主观世界
B.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靠自己自觉地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只有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C)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己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ACD)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ABCD)
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D)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D)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ABCD)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AD)
7.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不需要认识的指导 (ABC)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BCD)
9.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A.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B.上级指示和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AD)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AC)
1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克服其盲目性 (ABCD)
12.“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指精神力量
A.是物质力量的根源
B.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C.可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鼓舞作用
D.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BCD)
1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左”和右的错误 (ABCD)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BCD)
15.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D.客观性 C.过程性 (ABCD)
16.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ACD)
17.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建构”,这说明
A.主体通过思维构造客体原型 B.主体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C.主体把获得的全部客体信息结合起来,构造出客体的整体形象
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反映客体的观念体系 (BD)
18.真理和错误的相互转化,是指
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 B.错误是真理的先导
C.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 D.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夸大(BCD)
19.逻辑证明
A.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 B.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能指导实践,校正其谬误 D.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ACD)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AD)
2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ABCD)
2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ABC)
23.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永恒真理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CD)
2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BCD)
25.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BD)
26.“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意思是指
①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能停止②人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没有止境③人们应当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人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B)
2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表现在
A.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C.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二者毫无联系 (ABC)
28.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
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D.改造自己的思想 (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科学技术
C. 生产管理 D. 生产工具
2、 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4、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 )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
6、 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 B.产品分配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
看法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 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图书馆 B、法院 C、大学 D、军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
成熟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 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 , 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6、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 因为 (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主要表现在 (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阶级的实质是( )
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
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 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 )
A、唯心史观 B、宿命论 C、英雄史观 D、唯物史观 E、群众史观
\16.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一切向群众负责
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D 3 、C 4、 B 5、 A 6、 C 7、 C 8 、A
\9. D 10. C 11. D 12.D
二、多选题
1、CD 2、BD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ACD 8、AB 9.CD 10.CD 11. AB
12.ABCD
13.CD 14.ABD 15.AC 16.BCD 17.CD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零售价格 D 垄断价格
2、掌握着金融资本和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佳集团是
A 政府首脑 B 经理阶层 C 金融寡头 D 执政党首
3、金融寡头实行其在经济上的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A 通过个人联合 B 通过人事参与 C 通过“参与制” D 开办股份公司
4、金融资本是
A 归银行支配的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 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发展成的资本
D 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本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
A 银行资本 B 工业资本 C 商业资本 D 金融资本
6、垄断价格是
A 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 B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 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的形式
A 辛迪加 B 混合联合公司 C 托拉斯 D 跨国公司
8、资本输出可划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这是依据
A 资本输出的本质来划分的 B 资本输出的形态来划分的
C 资本输出的方式来划分的 D 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的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财政预算拨款投入经济领域以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为
A 私人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融合的资本
C 公有制性质的资本 D 国家垄断资本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1、资本国际化的动因是
A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B 国际分工的发展
C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D 社会分工

二、多项选择题

1、 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是
A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 B 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 垄断与竞争不可能并存 D 垄断阶段产生的新的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形式E 垄断时期的竞争有不同于自由竞争的特点
2、 垄断利润的来源有
A 本企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 非垄断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 雇佣工人必要劳动的一部分
E 外国劳动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 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内容有
A 实施国有化政策,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成分
B 扩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扩大内需
C 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D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节货币供应量
E 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 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E 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5、 资本主义国家杜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运用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计划调节 D 收入政策 E 立法和行政措施
6、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有
A 经济总量平衡 B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C 充分就业 D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E 经济稳定增长
7、 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控制和剥削的手段有
A 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 B 通过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C 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东芝发展中国家经济 D 在技术转让中进行盘剥
E 利用贱买贵卖进行不等价交换
8、 二次大战后经济区域化的组织形式有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非洲经济共同体
E 东南亚国家联盟
9、 资本国际化的形态是
A 商业资本国际化 B 产业资本国际化 C 商品资本国际化 D 生产资本国际化E 借贷资本国际化
10、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
A 生产的全球化 B 贸易的国际化 C 金融的全球化 D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 投资的全球化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C 5.D 6.B 7.D 8.D 9.D 10.D 11.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E 3.BCDE 4.ABCD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CDE 9.ABDE 10.ABE 11.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A. 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 普鲁东、巴库宁和拉萨尔
C.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托洛茨基 D.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2.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法兰西内战》 C. 《共产党宣言》 D.《共产主义原理》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句明言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B.《论权威》
C. 《反杜林论》 D.《共产党宣言》
4.首先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是:
A. 列宁 B. 罗莎.卢森堡 C.卡尔.李卜克内西 D.马克思
5.“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明言出自哪一个领袖人物的著作: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威廉.李卜克内西 D.列宁
6.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A.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B.全体人民大联合
C. 工农联盟 D.公民联盟
7.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8.中国社会主义的政体是:
A.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9.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政治制度发展程度为标准
1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普列汉诺夫 D.列宁
12.为了争取稳定国际环境,停止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坚持下苏俄与哪个国家妥协性的《布列斯特合约》: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15、“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
C.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
17、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D.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物质前提
19.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20、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确切?( )
A.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C.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体制改革 B.改革生产关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政治革命
22、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集体领导
C.理论联系实际 D.民主集中制
23、从完善市场经济到提高执政能力,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议题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路之核心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B.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活动的原则
C.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A.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在野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25、民主集中制是( )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B.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C.小事民主和大事集中相结合
D.经济民主和政治集中相结合
26、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8、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哪两大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A.辩证唯物主义 B.认识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
A.正义者同盟 B. 共产主义同盟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3.列宁领导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A.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国家工业化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4.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波兰
C.比利时 D.南斯拉夫
5.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是:
A.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革时期 B.联合政府
C.过渡时期 D.无产阶级专政
6.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飞跃是: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C.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D.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8.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9.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因为: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0.社会主义民主是: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
11、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3、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4、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
A.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
B.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探索,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 )
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
C.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D.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8、社会主义建设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9、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匈牙利模式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D.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1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因为( )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B.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C.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D.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3、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4、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 )
A.它为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B.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C.它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D.它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衡量标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C 7.A 8.D 9.C 10.C 11.D 12.C 13.A 14.D  15.C 16.C 17.C 18.B 19.D  20.D 21.C 22.D
23.D
24.C  25.A 26.C 27.D 28.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 3.ACD 4.ABD 5.CD 6.AC 7.BC 8.ABC 9.ABD 10.ABCD 11.BCD 12.ABCD 13.ABC
14.ABCD 15.ABCD
16.CD 17.ABCD 18.ABD 19.ABD 19. BCD
20.ABCD 21.ABCD 22.ABC 23.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个思维方法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
B. 近代形而上学的方法
C. 黑格尔的方法
D.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3.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 “各尽所能 ,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 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界定正确的有 (
A.一种科学理论 B. 一种社会制度C. 一种现实运动D.一种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 ()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阶级和国家消失
\3. 之所以说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作出的结论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 , 自由王国指的是 (
A. 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 下列社会状态属于必然王国的有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A 4.A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

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

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

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践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9.ABC 10.AB
11.CD 12.AB 13.BC 14.AB 15.ACD
16.ACD 17.CD 18.BD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伺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9.D 10.A
1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 25.A
26.C 27.D 28.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D.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D.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

A.个别资本增大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4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5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5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BCD 3.CD 4.AB 5.ABD 6.A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11.ACD 12.CD
13.BCD 14.AC 15.ABD 16.AD 17.BC 18.A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BD 23.CD 24.AC
25.ABCD 26.ABCD 27.AD 28.CD 29.AC 30.ABD
31.ABCD 32.BCD 33.AD 34.CD 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1.BCD 42.ABC
43.ABCD 44.BC 45.BC 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1.ACD 52.ABCD 53.ABC 54.ABCD
55.CD 56.ABCD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D.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拄义经济危机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A.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2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D 3.C 4.D 5.C
6.D 7.C 8.A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B
16.B 17.D 18.D 19.B 20.C
21.B 22.D 23.C 24.D 25.D
26.D 27.A 28.C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8.垄断价格是( )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 )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11.垄断形成的原因( )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12.垄断竞争的特点( )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13.垄断价格( )

A.完全是人为定价 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违背了价值规律

1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1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6.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7.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1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1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

A.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2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3.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2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26.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 )

A.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B.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D.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27.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

A.长期的历史过程 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 D.复杂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 5.AD
6.ABCD 7.ABCD 8.ABD 9.ABD 10.ABD
11.ABCD 12.ABCD 13.B 14.ABCD 15.ABD
16.ABCD 17.AB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CD 22.ABCD 23.ABD 24.ABD 25.ABCD
26.AB 27.BCD 28.ABCD 29.ABCD 30.ACD

第六章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D)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D)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观点 (D)
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B)
6.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C.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D.有些唯心论者是可知论,有些唯心论者是不可知论 (D)
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 (C)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不起作用 (C)
9.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C)
10.客体指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C)
11.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C)
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D)
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D)
14.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D)
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
16.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C)
1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1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
D.认识受认识主体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D)
1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错误没有原则界限 B.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是真理
C.不同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D)
20.假象是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C)
21.认识对实践具有
A.决定作用 B.检验作用 C.指导作用 D.中介作用 (C)
2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C)
2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D)
24.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B.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C.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D.改造客观世界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
25.下列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有
  ①修身养性②经济体制改革③脱贫致富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26.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阶级立场 D.价值观 (A)
2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
A.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然地改造了主观世界
B.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靠自己自觉地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只有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C)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己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ACD)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ABCD)
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D)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D)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 (ABCD)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AD)
7.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不需要认识的指导 (ABC)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BCD)
9.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A.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B.上级指示和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AD)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AC)
1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克服其盲目性 (ABCD)
12.“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指精神力量
A.是物质力量的根源
B.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C.可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鼓舞作用
D.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BCD)
1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左”和右的错误 (ABCD)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BCD)
15.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D.客观性 C.过程性 (ABCD)
16.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ACD)
17.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建构”,这说明
A.主体通过思维构造客体原型 B.主体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C.主体把获得的全部客体信息结合起来,构造出客体的整体形象
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反映客体的观念体系 (BD)
18.真理和错误的相互转化,是指
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 B.错误是真理的先导
C.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 D.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夸大(BCD)
19.逻辑证明
A.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 B.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能指导实践,校正其谬误 D.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ACD)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AD)
2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ABCD)
2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ABC)
23.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永恒真理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CD)
2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BCD)
25.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BD)
26.“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意思是指
①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能停止②人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没有止境③人们应当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人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B)
2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表现在
A.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C.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二者毫无联系 (ABC)
28.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
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D.改造自己的思想 (ABC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D 2、D 3 、C 4、 B 5、 A 6、 C 7、 C 8 、A
\9. D 10. C 11. D 12.D
二、多选题
1、CD 2、BD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ACD 8、AB 9.CD 10.CD 11. AB
12.ABCD
13.CD 14.ABD 15.AC 16.BCD 17.CD

1、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科学技术

C. 生产管理 D. 生产工具

2、 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4、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 )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

6、 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 B.产品分配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

看法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图书馆 B、法院 C、大学 D、军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

成熟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 , 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6、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为 (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主要表现在 (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阶级的实质是( )

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

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 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

A、唯心史观 B、宿命论 C、英雄史观 D、唯物史观 E、群众史观

\16.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 )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一切向群众负责

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C 5.D 6.B 7.D 8.D 9.D 10.D 11.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E 3.BCDE 4.ABCD 5.ABCDE 6.ABCDE 7.ABCDE
8.ABCDE 9.ABDE 10.ABE 11.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零售价格 D 垄断价格

2、掌握着金融资本和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佳集团是

A 政府首脑 B 经理阶层 C 金融寡头 D 执政党首

3、金融寡头实行其在经济上的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A 通过个人联合 B 通过人事参与 C 通过“参与制” D 开办股份公司

4、金融资本是

A 归银行支配的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 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发展成的资本

D 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本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

A 银行资本 B 工业资本 C 商业资本 D 金融资本

6、垄断价格是

A 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B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 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的形式

A 辛迪加 B 混合联合公司 C 托拉斯 D 跨国公司

8、资本输出可划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这是依据

A 资本输出的本质来划分的 B 资本输出的形态来划分的

C 资本输出的方式来划分的 D 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的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财政预算拨款投入经济领域以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为

A 私人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融合的资本

C 公有制性质的资本 D国家垄断资本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 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1、资本国际化的动因是

A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B 国际分工的发展

C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D 社会分工

二、多项选择题

1、 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是

A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 B 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 垄断与竞争不可能并存D 垄断阶段产生的新的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形式E 垄断时期的竞争有不同于自由竞争的特点

2、 垄断利润的来源有

A 本企业雇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 非垄断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 雇佣工人必要劳动的一部分

E 外国劳动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 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内容有

A 实施国有化政策,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成分

B 扩大财政支出,增发国债,扩大内需

C 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D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节货币供应量

E 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 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E 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5、 资本主义国家杜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运用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计划调节 D 收入政策 E 立法和行政措施

6、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有

A 经济总量平衡 B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C 充分就业 D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E 经济稳定增长

7、 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控制和剥削的手段有

A 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 B 通过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C 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东芝发展中国家经济 D 在技术转让中进行盘剥

E 利用贱买贵卖进行不等价交换

8、 二次大战后经济区域化的组织形式有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非洲经济共同体

E 东南亚国家联盟

9、 资本国际化的形态是

A 商业资本国际化 B 产业资本国际化 C 商品资本国际化 D 生产资本国际化E借贷资本国际化

10、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

A 生产的全球化 B 贸易的国际化 C 金融的全球化 D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E 投资的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D 5.B 6.C 7.A 8.D 9.C 10.C11.D 12.C 13.A 14.D  15.C 16.C 17.C 18.B 19.D 20.D 21.C 22.D 23.D

24.C  25.A 26.C27.D 28.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 3.ACD 4.ABD 5.CD 6.AC 7.BC 8.ABC9.ABD 10.ABCD 11.BCD 12.ABCD 13.ABC 14.ABCD 15.ABCD

16.CD 17.ABCD 18.ABD 19.ABD 19. BCD

20.ABCD 21.ABCD 22.ABC 23.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A. 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 普鲁东、巴库宁和拉萨尔
C.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托洛茨基 D.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2.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法兰西内战》 C. 《共产党宣言》 D.《共产主义原理》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句明言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B.《论权威》
C. 《反杜林论》 D.《共产党宣言》
4.首先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是:
A. 列宁 B. 罗莎.卢森堡 C.卡尔.李卜克内西 D.马克思
5.“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明言出自哪一个领袖人物的著作: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威廉.李卜克内西 D.列宁
6.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A.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B.全体人民大联合
C. 工农联盟 D.公民联盟
7.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是
A. 人民民主专政 B.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8.中国社会主义的政体是:
A.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一国两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9.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政治制度发展程度为标准
1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普列汉诺夫 D.列宁
12.为了争取稳定国际环境,停止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在列宁的坚持下苏俄与哪个国家妥协性的《布列斯特合约》: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15、“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
C.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
17、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D.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物质前提
19.下列哪项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
C.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D.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
20、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确切?( )
A.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C.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体制改革 B.改革生产关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进行政治革命
22、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集体领导
C.理论联系实际 D.民主集中制
23、从完善市场经济到提高执政能力,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议题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路之核心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B.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活动的原则
C.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A.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在野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25、民主集中制是( )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B.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C.小事民主和大事集中相结合
D.经济民主和政治集中相结合
26、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B.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8、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哪两大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A.辩证唯物主义 B.认识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
A.正义者同盟 B. 共产主义同盟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3.列宁领导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A.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国家工业化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4.下列哪些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B.波兰
C.比利时 D.南斯拉夫
5.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是:
A.从量变到质变的改革时期 B.联合政府
C.过渡时期 D.无产阶级专政
6.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飞跃是: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C.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D.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8.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9.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因为: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0.社会主义民主是: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
11、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3、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4、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
A.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
B.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通过不断探索,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的理论意义在于( )
A.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
C.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D.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8、社会主义建设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9、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匈牙利模式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0、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D.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1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因为( )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B.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C.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D.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3、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4、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 )
A.它为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B.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C.它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D.它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衡量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CD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个思维方法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
B. 近代形而上学的方法
C. 黑格尔的方法
D.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3.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 “各尽所能 ,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 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界定正确的有 (
A.一种科学理论 B. 一种社会制度C. 一种现实运动D.一种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 ()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 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阶级和国家消失
\3. 之所以说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作出的结论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 , 自由王国指的是 (
A. 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 下列社会状态属于必然王国的有 (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从( B   )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A.研究对象

B.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C.阶级属性

D.主要内容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7.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8.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始于(  B)。

A.18世纪50年代

B.18世纪60年代

C.18世纪70年代

D.19世纪初

9.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发展、激化的突出表现是( D )。

A.工业革命

B.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大量农民变民产业工人

D.周期性经济危机

11.( B  ),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A.工业革命

B.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3.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从可能变为现实的是(  C  )。

A.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4.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被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5.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 C   )。

A.卢德运动

B.工业革命

C.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D.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16.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8.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的论断的是(   A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19.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的是(  A   )。

A.列宁

B.马克思恩格斯

C.斯大林

D.毛泽东

20.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B    )。

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1.在当代中国,坚持(   D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A.传统马克思主义

B.经过列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C.经过斯大林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4.没有(   B   )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5.没有(  C     )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A.毛泽东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列宁主义

2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2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神

D.与时俱进

2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剥削、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科学发展观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造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E.西方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E.巴黎公社革命

4.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主要表现在(      )。

A.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B.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E.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5.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E.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一章

1、哲学是(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两大派别是(B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C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它( C   )

A.是“科学之科学”

B.绝对真理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第一次全面阐述了辩证法思想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B   )

A.没有自然科学的根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标准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处发猜测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12.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B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的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观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A )

A物质性              B运动性

C精神性              D物质性和精神性

1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B)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时间和空间

17.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18.“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割裂物质和运动的统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庸俗唯物主义

20.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D)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21.“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这( A)

A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2时间的特点是(A )

A一维性              B三维性

C主观性              D可知性

23.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是绝对对立的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25.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A )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唯物主义

2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B )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唯物主义

27.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D )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28.人的存在方式是(C )

A自我意识

B自然界的一部分

C实践

D精神活动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30.“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C)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32.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的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C )

A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忽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

3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D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C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35.事物发展的本质是(B)

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

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中

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36.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该事物(A )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37.“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由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4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2“.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3.毛泽东在《矛盾论》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44.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个事实说明(C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的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4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C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4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C )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48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A )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49.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C)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量

50.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B )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51.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C )

A克服和抛弃

B纯粹的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肯定

5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D)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53.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尊重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5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D )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5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C )

A纯精神的活动

B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C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D个人应付环境的活动

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6.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经验论

D先验论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B )

A本质           B基础

C动力           D升华

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定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B )

A唯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4.“学而不思则罔”实质(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16.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B)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17.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C)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18.概念、判断、推理是(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9.感觉、知觉、表象是(B)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

A革命运动是有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2.真理是(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 )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24.“真理是人造的,是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D机械唯物主义真理观

2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 )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26.任何真理都具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7.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是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B)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29.“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0.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B)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3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C )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B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33.逻辑证明是( A)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时间标准以外的有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34.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A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35.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 B)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36.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37.价值评价是(D )

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

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

D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

38.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各管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3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4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舒服,坚持实事求是

第三章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划分出了(A )

A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  生产方式指的是(D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密度的大小                      D社会风气的好坏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6.在下例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B)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8.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A )

A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B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

C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                D意识形态具有逻辑性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0.打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意识到自己的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的差异,是由于(B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12.生产力范围反映的是(A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3.检验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生产管理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生产管理

16.生产关系是反映(C )

A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B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C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D人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范畴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8.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

A生产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19.“手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的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B )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1.经济基础是指(A )

A一段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段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2.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是(A )

A政治上层建筑                       B观念上层建筑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思想

2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

A哲学                               B国家政权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24.国家是依靠( A)手段维系自己存在的

A暴力                               B血缘

C领袖、权威                         D宗教道德

25.国家起源于( C)

A人们相互约定、共同协商

B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的需要

C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D抵御外敌的需要

26.国家的本质是(B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阶级压迫的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27.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2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D )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9社会形态是(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组织设施和制度,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C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30.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B )

A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31.社会基本矛盾是(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3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34.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3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

A经济地位                           B政治态度

C思想观点                           D受教育程度

36.阶级的实质是( D)

A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阶级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D)

A人民群众                              B社会基本矛盾

C政党                                  D阶级斗争

3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A)

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B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剥削

39.社会革命中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矛盾尖锐化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矛盾尖锐化

40.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问题

A经济                             B国家政权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4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4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C改变执政党的领导方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会导致政治革命

4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了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更地面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著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开垦过度已经造成了很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垦,退耕还“荒”。这说明(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发现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

45.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指(A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46.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事(A )

A人的社会关系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47.历史唯物之一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4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C )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

49.“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做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50.( A)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                        B杰出人物

C杰出的政治人物                  D英雄

5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者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5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 D )

A是完全自觉的                           B仍然是自发的

C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仍然受到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54.历史人物在历史的作用表现为(A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55.“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没存在的条件是(D )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不属于不同所有者

2.商品经济是(C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D )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4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5.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6.价值的实体是(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征在于(C)

A它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它是为生产者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两种商品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B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D )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会创造出大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1.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13.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额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A)

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

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

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14.绝对剩余价值是(C )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

A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hiode的结果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6.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2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是( A)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17.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A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利润

18.某工厂原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两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B )

A150%,100%                                B150%,300%

C100%,200%                               D150%,200%

19.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D)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的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的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0.假定资本家投入100万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雇用劳动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价值12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为(B )

A50%                              B100%

C150%                             D200%

21.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C)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22.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D )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结果

B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甲类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23.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C )

A只包括流通阶段而不包括生产阶段

B只包括生产阶段而不包括流通阶段

C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D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2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价值的创造

B价值的转移

C价值的分配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5.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B )

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

B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C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

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

2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D )

A工人劳动的价格

B工人劳动的报酬

C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D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2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C )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C )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买卖脱节的危机

3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C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做主

3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33.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D  )

A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C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D政府实施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

3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 )

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3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B)

A宪法是有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36.资本主义法治的核心是(B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B  )

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2.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  D)

A联合

B兼并

C收购

D垄断

3.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A )

A短期价格协定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4.垄断利润是通过( A )

A操纵市场获得的

B改进技术获得的

C扩大投资获得的

D增加贷款获得的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

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

6.以下哪一本著作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D  )

A皮古的《福利经济学》

B凯恩斯的《货币论》

C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D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 D )

A建立国有企业,为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服务

B实行计划经济,迅速发展生产

C建立骨干企业,为其他企业发展提供条件

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协调性组织主要有哪三个( A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C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欧洲开发基金

D世界银行、欧洲开发基金和国际开发协会

9.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以及国际协调机构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是( C )

A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为了加快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

C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D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和危机

10.美国播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B )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11.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C   )

A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12.“二战”后的经济危机(   B )

A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

B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

C竞技周期的长度增加

D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   )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1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A  )

A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B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C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D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1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D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  )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简答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第一, 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 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2)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2.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四)论述题
\1. 论述题: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 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四)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如果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说来,第一,国有经济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变革和调整,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不能消除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的更加社会化,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不能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小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利益冲突;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使危机更加频繁;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所有这些,都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理由是: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三、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6分)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10分)

三、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谈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24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矛盾的产生。(8分)
2、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及其表现。(8分)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8分)

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
二、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分)
三、请分析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海尔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规增长。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现在成立物流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这一改革效果显著。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海尔的销售过去是在市场上布阵上各自为战,现在实行整合,全国销售人员减少了30%,全国的营销网络增加到2000多家。这一改革使营销成本降低,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对客户需求快速反映。海尔接到客户定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而一般企业完成这个过程要36天。
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相关原理分析海尔集团经营的成功原因。(2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不随之变化,就会出现或是固执迂腐(如材料1刻舟求剑)或失败(如材料2荆人涉水)的结局。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9分)
2、材料3塞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好事与坏事、祸与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转化。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承认转化的条件性,就容易走向诡辩论。(9分)
3、三则寓言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5分)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它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2分)
(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当代,只有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11分)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8分)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8分)
3、联系实际(8分)

一、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3分)
材料1、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以27.93%的票数荣登榜首,休谟以12.6%居第二位,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试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23分)
三、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12分)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11分)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分)
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挥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4分)
5、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4分)
三、
1、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6分)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10分)
学生如果联系平均利润率形成理论分析不同部门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可酌情给分。

(六)材料题
1.材料1
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材料2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材料3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
材料4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
摘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①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②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③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材料1
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
摘自《欧洲哲学简史》
材料2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7页
材料4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
2.①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和人的关系。
②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1. 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
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答案要点:
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3.答案要点:
(1)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4.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五)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二: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三: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
(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2.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3.
材料一: 1995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已经贯穿到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明进步到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之中。
材料二: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阐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唯物史观依据
(2)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2)材料三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四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二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就造福于人类,是科学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
(3)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上,提出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
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
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哲学依据。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当代中国,尽管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资源,使人类有良好的生存条件,才有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并提高人口质量,倡导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四)论述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变革和调整,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不能消除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的更加社会化,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不能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小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利益冲突;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使危机更加频繁;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所有这些,都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理由是: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第一, 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 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2)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2.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四)论述题
\1. 论述题: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 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四)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极不平衡。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如果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说来,第一,国有经济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变革和调整,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不能消除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的更加社会化,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不能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小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利益冲突;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使危机更加频繁;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所有这些,都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理由是: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三、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6分)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10分)

三、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谈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24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矛盾的产生。(8分)
2、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及其表现。(8分)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8分)

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
二、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分)
三、请分析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海尔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规增长。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现在成立物流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这一改革效果显著。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海尔的销售过去是在市场上布阵上各自为战,现在实行整合,全国销售人员减少了30%,全国的营销网络增加到2000多家。这一改革使营销成本降低,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对客户需求快速反映。海尔接到客户定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而一般企业完成这个过程要36天。
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相关原理分析海尔集团经营的成功原因。(2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不随之变化,就会出现或是固执迂腐(如材料1刻舟求剑)或失败(如材料2荆人涉水)的结局。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9分)
2、材料3塞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好事与坏事、祸与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转化。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承认转化的条件性,就容易走向诡辩论。(9分)
3、三则寓言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5分)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它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2分)
(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当代,只有培育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11分)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8分)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8分)
3、联系实际(8分)

一、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23分)
材料1、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以27.93%的票数荣登榜首,休谟以12.6%居第二位,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试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23分)
三、运用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策。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12分)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11分)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分)
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上看,不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挥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4分)
5、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4分)
三、
1、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形成的。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得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就低。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各不相同。为了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各部门资本家之间就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就是不同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使资本在各个领域能够自由的流动;企业必须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经营行为。(6分)
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分)
3、政府要为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要通过政策完善市场体系、尽量避免垄断,使资本的正常流动不受阻碍,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差别税率,使不同的企业都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协调发展。(10分)
学生如果联系平均利润率形成理论分析不同部门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可酌情给分。

(六)材料题
1.材料1
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材料2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材料3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
材料4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
摘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①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②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③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2.材料1
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
摘自《欧洲哲学简史》
材料2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7页
材料4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
2.①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和人的关系。
②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1. 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
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答案要点:
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
3.答案要点:
(1)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4.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五)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二: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三: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
(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2.
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
(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3.
材料一: 1995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已经贯穿到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明进步到人口控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之中。
材料二: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阐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唯物史观依据
(2)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爱因斯坦将科学技术当成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2)材料三是技术悲观论观点。材料四是技术乐观论观点,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技术出发。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悲观论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而技术乐观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技术。二者错误的实质是:只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成果就造福于人类,是科学技术单线论,或者说至上论。
(3)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作用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社会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上,提出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
实践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
在现时代,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哲学依据。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当代中国,尽管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资源,使人类有良好的生存条件,才有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并提高人口质量,倡导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3.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4.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四)论述题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具有三种循环方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相依存。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合理地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证三种循环方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这样,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第一,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共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使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四)论述题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变革和调整,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不能消除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随着生产的更加社会化,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矛盾;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再次,政府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不能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小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利益冲突;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使危机更加频繁;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所有这些,都必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理由是: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